•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愿景。令人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同时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所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魅力,是新时代应有的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曾说:“一个县的工作要想干好,首先得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精神不振,就什么都干不成。”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文中,总书记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同时提醒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是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者。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广读深读精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典,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力流汗。这是新时代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提出的新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记载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和《道德经》《南华经》等圣贤之作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有两大矛盾,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两大矛盾呢?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儒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答案,道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汲取这两种思想的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发展元素。

       过去学习的三大因素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符也曾说:“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吟诵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要想宣扬一个人的主张,一定要先读那个人的书。这里借用的意思是“论今当先知古”: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那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心灵的滋养,持续焕发其时代魅力,就有必要先知古人为何要读“四书五经”?这可从三个方面了解。

       一是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得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矛盾。儒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答案。不管是人在单位、社会还是家庭,都得处理好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要想一切事情顺顺利利,家庭成员个个生活幸福,就得家庭和睦。若要家庭和睦,那生活在家庭里的成员就得处理好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一个家庭一般生活着三伦关系的人:夫妻、父子、兄弟。这三者如何相处既能减少矛盾又能和睦?儒家思想告诉人们一条基本原则:“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条基本原则指导下,亲人和睦,家庭和谐,中华民族不断繁衍壮大。

       二是世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项被西方称为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实行了长达1300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考制度亦称科举选仕制度,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曾影响了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和西方的英、法、德、美等国家。科考制度始创于隋代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经历唐、宋、元、明的过程中亦有变革,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废。参加科考是古代读书人(士人)跻身上流社会、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而吸引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努力参加科考。而考试的出题、应答主要内容(特别是明经科)是以“四书五经”为标准。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唯一的通道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而要科考得中必须研读儒家思想经典的“四书五经”。

       三是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上,历代志士仁人在谋求仕途的同时,都用文化修养个人道德——培育“君子”人格。王阳明说“或读书为圣贤耳”,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读书不是为了 “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成为圣贤之人。放在当下就是为了成为“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技能优良”的时代新人。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是当今时代的文化践行之本。

       新时代文化传承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让站起来的中国人迈开大步奔向致富道路,但在追求富裕之时却出现新的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前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出的这些问题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网络里都能见到。一名曾担任过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的新闻工作者介绍,在他参与陪审的上百起案件中民事案件最多,民间借贷案件比例最高。有些是夫妻联手贷款,有些是朋友之间借贷,还有些是同事之间互相担保贷款,不少借贷人到期不还款,视信用如儿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儒家思想把“信”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重要表现形式,提倡“言忠信,行笃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把“诚信”作为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探寻“宇宙人生”,还是“治国理政”,特别是“立德树人”,时代和人们都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社会。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能净化人的心灵、最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最能坚定人的信念的不二法宝,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指路明灯,更是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宝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既是当今学习传承弘扬的主要精华,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也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中之重是必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信行统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能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幸福社会,更能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感受“领悟道、修养德、欣赏美”的文化魅力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时代魅力,对现代人的心灵有什么样的滋养呢?“领悟道、修养德、欣赏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先说“领悟道”。道者路也,引申为宇宙的客观规律、万物的运行轨迹和人类的前进方向。比如说时间有春夏秋冬的转换,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这就是宇宙中时间和气候的规律。人类掌握了这些规律,就知道照规办事、依道而为:在春天播种,让作物在夏天生长,到了秋天才会有收获,冬天储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知道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不付出一番艰辛努力就不会有任何收获;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要干投机取巧的事,更不要做一夜暴富的梦,而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再说“修养德”。古汉语“德得相通”,是说人依道(礼或理)而为有所得既为道德,通俗地讲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中华文化提倡依道而为、素位而行,遵道则为德也。厚德载物就是要不断培育自身的品德,注意修私德、明大德、守公德。如果说忠为德、义为德、勇为德、孝为德、爱为德、信为德,反之则为无德。如果说忠党爱国为德、弘扬道义为德、爱岗敬业为德、孝老爱亲为德,反之则为无德。身为官员为民谋利、大公无私为德,贪污受贿、自私自利则为无德;身为百姓心胸宽广、成人之美为德,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则为无德。

       打个比方说,红灯停、绿灯行和斑马线前机动车礼让行人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那这个规则就是交通的“道”。行人闯红灯、驾驶员驾车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与其说是行为不文明,不如说是私德欠佳、不讲公德的具体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德行的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说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是为人之根本。立德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无论是在校园学习还是在单位工作、社区生活,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抑或是服务社会各行各业,就得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最后说说“欣赏美”。《道德经》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一个人如果学会了欣赏美,心中就充满“真、善、美”的愉悦感,就明白了好坏之分的标准,就能明耻、自省、改过,就能修德、孝悌、仁爱,就能崇法、尚廉、诚信。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面对问题、群众和万物就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了。

       总之,“领悟道”会让人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修养德”会让人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欣赏美”会让人明白:中华文化,圣人所言,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唯有如此,人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成为“时代楷模” “人民楷模” “人民英雄”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这就是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对人心灵的滋养,亦是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更是打开人生幸福之门、成就千秋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钥匙。

       (作者系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高级记者,宁夏理工学院电信学院建环学院客座教授,宁夏关工委宣讲团宣讲员,龙德传统文化培训中心顾问)